《臨床心理學》讀后感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從小父親便與我這樣說。父親的言傳身教對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高考填報志愿時,我不假思索的選擇了護理這個專業。學生時代,我對護理這份職業的了解淺顯又片面,更多的是從各影視作品中去了解。直到開始工作后,我這才逐漸的體會到“護理”真正的內涵。
在工作的這兩年期間,我的心境由開始的興奮不已轉化為焦慮不安,疲憊中帶著困惑。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我真的做好了嗎?護理工作繁忙,面對患者的情緒變化,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很多患者在患病后,都會引起一些心理焦慮,較為嚴重的患者,甚至會產生恐慌,這些負面的心理變化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康復。
在一次次的護理過程當中,使我明白如何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更精細的護理服務成了當下提升護理質量的關鍵。而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獲取有效信息,給患者更好的就醫體驗正是我當下有所欠缺的、需要努力的工做作方向。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更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帶著期待和思考嘗試著在書中尋找到答案。于是乎,在老師們的推薦下我打開了《臨床心理學》這本書。這本書主要是講解了臨床上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的一些常見心態和應對措施,雖說內容有些許枯燥,但對我卻十分受用。它不僅僅可以幫助醫療工作者更好地照顧患者,更可以幫助每一個人都具備自我調節和心理健康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面臨許多壓力和挑戰,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掌握一些簡單的情緒緩解技巧和心理調節方法,就能夠更好地應對困難和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態和身體健康。讀完這本書后,我開始明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不是簡單的說說而已,患者的心境變化對于護理效果乃至病情發展都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重量。
如今,我已深刻體會到護理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工作,更是科學、藝術與愛心的結合。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心境也發生了改變,遇到困難能正視自己的問題,端正自己的態度,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立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加注重對患者的的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正如我們望醫護理常告誡我們的那句話一樣“護理慎入微,潤物細無聲”!